近日,第五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特邀437ccm·必赢国际刘延俊教授在海洋碳达峰碳中和分会场上作“服务海洋碳中和的科学平台与技术装备”专题报告。
海底观测科学大会由汪品先院士和苏纪兰院士于2012年倡议发起,本届大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联合主办,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探协会海洋科考专委会等单位联合协办。旨在综览和交流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探讨我国海底观测系统建设战略,促进国内各系统、各单位和各专业的交流和合作,推进海底观测网建设,推动海底观测科学发展。会议下设9个专题,有多位海洋专家学者围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动力过程与观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碳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碳循环、海洋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变化、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刘延俊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在海洋碳达峰碳中和分会场作“服务海洋碳中和的科学平台与技术装备”专题报告,围绕“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装置、海洋可再生能源助力碳减排、海洋观测装备支撑碳核算展开讲解。刘延俊教授首先介绍了437ccm·必赢国际建立的MECS(Marine Environmental Chamber System),是一套针对海洋气候生态环境模拟、地球重大历史事件反演、未来海洋可持续发展预测等众多海洋科学问题的大型实验体系;然后,从海洋可再生能源助力碳减排角度介绍了团队研发的波浪能发电装备在深远海网箱养殖、锚泊通讯浮台、海岛微网供电等海洋能发电应用领域取得的关键性进展;最后,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面向海洋剖面碳核算探测的4000米级深海Argo浮标、面向海草环境碳核算探测的仿鱼机器人、面向海底碳核算测量的海洋原位探测取样装置等海洋观测装备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院刘延俊教授团队积极承担海洋试验支撑技术与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观测装备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面上基金等一系列项目,取得诸多显著成果。刘延俊教授团队近年来从技术装备领域出发,研发了MECS、全海域波浪能发电装置、50kW海洋温差能实验平台、4000m深海Argo浮标、水下仿鱼机器人及海洋原位探测取样装置等一系列服务海洋碳中和的科学平台与技术装备,为海洋科学提供了强大支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